善易堂易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

中国各省大社盆之大容量的“雷公坪”

时间:2024-01-06人气:

中国各省大社盆之大容量的“雷公坪”

崇山八十里大社盆之大容量的大庸有“雷公坪”和“雷泽坪”两个古老的地名。

雷公坪位于今市城区三角坪即澧水北岸的雷公坪社区,这里的远古历史文化沉淀相当深厚,有一泉多名的“白龙泉”、“白马泉”,有一潭多名的“白龙潭”、“白马潭”,有一庙多名的“白龙庵”、“白马寺”及“雷神庙”。

雷神庙的传说相当早,明朝置永定卫设宗教司大建庙塔,而此雷神庙被重新修建。此庙之主神是“雷神”,但相传,此之雷神又是“火神燧人祝融”。《太平御览》卷八十七页载:“华胥氏少女诸英偶然在雷泽践蹂到一个神秘的大脚印后,回家就怀了孕。经过十六个月的孕育,生了一个儿子。”《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伏羲)。”

雷神又叫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本境的“雷神庙”供奉的神像有“雷神燧人”和“闪电娘娘华胥”,还有一位“神农雨师赤松子”,雷神燧人是崇山人,雨师赤松子是天门山南宫赤松坪人,而那位闪电娘娘即金光圣母是仙人溪神女华胥娘娘。

人们对雷电的崇拜起自上古。战国屈原《远游》载:“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屈原《离骚》中亦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据汉王逸注:“一曰雷师。”《山海经》有多处关于雷神的记载,称雷神形象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当是兽形。汉代王充《论衡》述:“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此之雷公当是人形。。

雷公司掌天庭雷电,雷公之名,始见《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雷公长得象大力士,坦胸露腹,背上有两个翅膀,脸象红色的猴脸,足象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持锥,身旁悬挂着数鼓,而本境历代相传是身挂七鼓,雷神七鼓山就源于此。

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中国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认为雷公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雷神庙的奉祀: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有“雷公”和“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七鼓,左足盘蹑一鼓。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曰电母华胥娘娘。

雷公神诞之日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奉祀的已不多见。但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中仍列有雷公电母之神位。本境关于雷公的传说,笔者儿时听得多,自大跃进、人民公社、社教、文革时期,因接二连三的破四旧,因此祖源风水,这种神话传说就自然地消失了。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没有金、木、水、火、土等五星,有一年,一个老妇人病倒了,她身边有六个儿子,因性格和特长的不同,分别叫:“千里眼”、“顺风耳”、“长脚拐”、“铁铮脑”、“冷热不怕”和“皮袋”,他们请来一位郎中为娘治病,那位郎中诊断后觉得没有什么办法医好老妇人的病,又不好明说,就随便说了句:“雷公的脑汁能治好。”可说者无意却听者有心了。六个兄弟就真的商量了一个捉雷公的办法。

这天早上,他们一切准备好了,分工千里眼看,顺风耳听,长脚拐来捉。一会儿,雷公刚露脸,千里眼就看见了,顺风耳听到雷声,赶快告诉长脚拐。长脚拐站起来脑袋顶到了天。不一会功夫,雷公就被他捉住了。

他们高兴地回家把雷公放在锅子里盖住,就放火去煮。心想只要煮熟后就可以给妈妈治好病,就都跑去告诉他们的妈妈。

正巧,他们前脚刚一定,就进来了一个强盗。他以为锅子里煮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伸手去揭锅盖,刚一打开,把他吓了个半死。雷公趁机跑回天上去了。雷公跑上天后到天王那里告了一状。于是,天王派了天兵天将捉他们。先捉到了“铁铮脑”,天兵就使劲地打,但是不管那些天兵怎么打,铁铮脑一点也不觉痛。

天兵没有办法,就又抓住了另一个,天兵改变了方法,把他放在锅里去煮,等他们煮了半天,打开锅盖一看,他却冷得在抖,原来里面那人是“冷热不怕”。天兵又没法,只得另想办法又抓住了一个,全部抽出宝剑乱杀乱砍,但是尽他们怎么砍也都砍不进,原来那个人就是老么“皮袋”。天兵制服不了他们只得回天宫去了。

等他们回到房中,母亲已经死去。他们悲痛欲绝,留最小的皮袋守住母亲的尸体,其余的去大闹天宫。长脚拐站起来双手一撑,顿时天空乌云滚滚,昏昏沉沉,整个天宫也被搅成了一锅粥。天王无法。只好封长脚拐、铁铮脑、千里眼、顺风耳和冷热不怕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大神,“长脚拐为金神”、“铁铮脑为木神”、“千里眼为水神”、“顺风耳为火神”、“冷热不怕为土神”,后来,天上出现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据说就是他们五兄弟,在他们兄弟之间也互相制约即生克。

本境雷公坪的雷神庙,传说这是一座很古老的庙,人们说不清它最初建于哪个年代,它承载着方圆百里百姓的友谊交流与虔诚祝愿;诚服它曾经也记载着历史的史实与坎坷,加之伏羲先天八卦、神农中天八卦和鬻熊后天八卦皆在崇山,而此庙又传说与崇山三卦有关联,因此,人们就更加崇拜。

相传当年遭逢百年不遇的旱灾。田地干裂,庄家枯萎,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饮水困难,大家四处寻找水源,因天气炎热,寻水无结果,众人正在绝望中,突然天色阴沉似要下雨,远处走来一白须老人,对众人言道:不远处,有一棵庸桑,长得枝繁叶茂,桑下有一石洞,其洞中有一清泉,但被土神克住了,无法流出,只要你们上天门诚祭土神之祖“天鼋神龟”-“鼍龙”,土神便可让洞中之水流出造福。于是,人们就上天门祭拜“天鼋神龟”,果然,洞中之清泉流出了,这便是本境的“白龙泉”,又叫“白马泉”的故事传说,其土神又叫“冷热不怕”,是“中央仙山”即“熊山”之“有熊国”的国王“有熊”,即后来的熊姓始祖。

当人们因得水而欢呼时,天空忽然狂风大作,顷刻间竟下起了瓢没大雨,在风雨中,那位白须老人和另一位红须老人竟从天而降,飘然落地而至,那位白须老人自称为“雷神”即火神燧人,并指着那位红须老人说,他就是我们同事“雨师”即天门赤松子。话刚说完,二人飘然而去,天又晴了,有好事者巡视四周发现,刚才的大雨仅在八十里大社盆内下了,社盆外依然一片干旱。于是大家在此建造了“雷神庙”,庙的左有“雷神十八井”(市城扩建时,确实在此处挖出十八口井),右有“雷神火龙泉”(位于今国际大酒店下的澧水岸边,相传,古时侯此水可煮熟鸡蛋,而今还是四季温热,冬季大雪仍有烫手感觉),自此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就是宋·罗泌撰《路史》被选录为钦定《四库全书》中考察的实景记载:“乃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是曰《下谋》'。制雅琴,度瑶瑟,以保合太和而闲民。欲通其德于神明,同其和于上下。。 . . . ··于是神澧瀵,嘉谷壮。”好一句“神澧瀵”即澧水岸的喷泉,将邢天的《扶犁》古曲,《丰年》古歌;农皇神农的古曲《下谋》皆一统定位于澧水喷泉-“雷公坪白龙泉”即“白马泉”。

雷神大殿中央有一个祭台,祭台上立有一身穿着银紫雷神盔甲的雕像,一手拿着雷神锤,一手拿着雷神神牌。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老百姓汇集到雷神殿烧香还愿,十分热闹,它和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之观音生日一并成为本境最红火的神庙祭祀日。

雷泽坪河滨窑考

本境古地名之大庸,用风水文化作定论,叫“八十里大社盆”之“大庸”-大容量,这是太古语音文化的传播,此容、庸、溶、融,很难与文字对接准确,至今各地的小地名如象撮箕装物皆称之溶、融,庸及装物的盆,在八十里“庸盆”中,有武陵江即澧水从中穿过,形成三大太极,即:“龙门太极”、“天门太极”、“迴龙太极”。这就是云梦泽即古庸国宗都的“三九草根图”文化即:祖山三武陵,崇山三八卦,重艮三光山,周合三图腾,雷泽三雷迹,崇伯三中庸,易学三根基,社盆三古都,宗都三古庙。

其中的“雷泽三雷迹”是指“雷泽七鼓山”,“雷泽脚印山”,“雷泽妈妈树”本境雷泽是指雷泽坪,1995年8月版《大庸县志》第一篇,建置之

自然地理第一章,建制,第三节,行政区划载:一、安福县之附近水定卫城及大庸所(附都区分数,54-55页)载:东门坪(十一部-区),西溪坪(十一一区、二区),黎家坪(今官翼坪,十一部二区),南庄坪(十一部二区),茅坪(毛坪,十一部二区),白羊坪(十一部二区),孟家坪(十二都一区),大庸坪(州志作大“溶”,十三都),四坪(十三都),吴家坪(十三都),木纳(十一都二区,十三都),陈园坪(+一部二区),下庄坪(十二都-区),三岔坪(十二都-区),芭蕉(是指秋粮地界),后社坪(即后社溪中国各省大社盆之大容量的“雷公坪”,十都三区),前社坪(即前社溪,十都二区),牛车坪(十二都三区),官仓坪(十二都三区),郝家坪(十二都一区),雷泽坪(十二都),后坪(十三都),禹溪(十四都,自禹溪上抵桑植,北上九溪,南抵茅岗未分区)。

从本《方志》中可以看出,“雷泽坪”十二都的范围很大,包括枫香岗、大庸溪、夏坪、孟坪、三坪、官坪、牛平坪、郝靴坪等。

雷泽坪的“雷泽三雷迹”之“雷泽妈妈树”和“雷泽脚印山”,前已作叙述,本条简述“雷泽七鼓山”,具体在第二篇·第二章·天地太极伏羲先天八卦考有交待。

“雷泽七鼓山”位于天门太极的西北,此地今名叫“小河坎”,其地

有七山相互依赖,形成六山围绕一山,名曰:“雷神七兽鼓”,即:牛王山,金狮山、银狮山、金象山、银象山、貔貅山、麒麟山,其中的金狮山、银狮山,金象山、银象山,本地人又称作“双师起草”和“两象连裆”(即雌雄交配),牛王山位于六山之中,这又正是崇山先天八卦之河图震七的数理。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雷泽《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太平御览》卷八十七载:“华胥氏少女诸英偶然在雷泽践蹂到一个神秘的大脚印后,回家就怀了孕。经过十六个月的孕育,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伏羲(因伏羲生于农历三月十八,现住在大庸溪伏羲泉一带的人们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到伏羲泉边祭祀)。《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由此看来,伏羲及其母华胥氏诸英一家皆生于崇山而活动于崇山。伏羲是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结为夫妻。本境又传说:兄妹结婚是盘古化生子女“熊黑”和“文虎”。

我们已知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诸英,她是在八十里大社盆之雷泽坪的“巫山脚印岩”或天门山人桥即断山桥头之仙人足迹与燧人私会而怀孕中国各省大社盆之大容量的“雷公坪”,于是生育伏羲,所以,伏羲出生于崇山即“连山”,而画、演“先天太极八卦”于“连山”即崇山四悬圃。

《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她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此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这段《太平御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即“华胥国”、“雷泽”、“大脚印”、“一位姑娘”和“伏羲”。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帝庖牺氏祖源风水,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而《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又提供了一个信息,即“伏羲姓风”。宋·罗泌《路史》载:“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此《路史》又提供一个细节,即“伏羲的母亲生活在华胥水边”。《太平御览》卷八十七记载:“华胥氏少女诸英偶然在雷泽践蹂到一个神秘的大脚印后,回家就怀了孕。”这段《太平御览》给我们的信息更具体,伏羲的母亲叫“华胥氏诸英”,即姓华胥名诸英,踩足印的地方叫“雷泽”即八十里大社盆之大庸的“雷泽坪”,详见第二部第一卦之天门太极八卦图之西北七震位的草根对接-七震位“雷泽坪之七鼓山”。

以上信息在全国而言,却是五大谜结,一是华胥国之谜,二是雷泽之谜,三是脚印之谜,四是诸英之谜,五是水边之谜,而对古庸崇山而言,却是常见之事:华胥国即长寿国,长寿即仙人,崇山仙人溪的人不老,容成子寿超200岁,“牙齿掉了又生根,头发白了又转青。”仙人溪的古名源于“华胥仙都”之长寿国。

四川学者伏元杰先生在《蜀族发源地探讨》之六,“澧水流域的驩兜族为不死之民-蜀之先民”一文载:“驩兜墓在湖南澧水流域张家界市天门山的崇山。···《山海经·大荒经》载: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驩兜为颛顼子,自是“三面不死之人'祖源风水,不死之人,既为蜀人,澧水流域的驩兜族当为蜀人,当为远古蜀族之初民。”

这位四川学者伏元杰的研究打破了“中原正统论”之“汉族一统中华通史”的俗套,直接考证到中华祖族-“苗族”及苗族祖山-苗语叫“高戎霸奏”、“高剖高崇”的“崇山”以及“苗山”即崇山四悬圃和帝巫、帝师巫五天山的“天古山”、即“古山”、“熊山”、“熊黑岩”、“盘古山”、“中央山”、“中央仙山”。

崇山的古国传说,最早的是“有熊国”,其国是以国王“有熊”之名而名。

河滨窑:即“澧水古陶窑”,该古陶窑遗址位于永定区枫香岗村的四坪组即四方城遗址,其古窑边立有“大庸县文物保护碑”。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墨子》:“古者舜

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舜即五帝之一的“虞舜”,是一代远古帝王。

按“正统论”而言,舜在山东荷泽,而二妃之娥皇、女英在湖南洞庭湖,国在山西平陸,陵在湖南永州,更不好解释的是儒教的“五帝禅让”皆不是一地和一国,而法教的“舜禹逼弑”却变为互让和互敬,这种违反逻辑的远古“混沌球”反被两千年的历代帝王当作“典范”而朝朝效法,这就是“混沌出玄学”、“混沌出神学”、“混沌出迷信”的李生三姊妹,其中的“玄学”凡人不可解,“神学”命运天安排,“迷信”民众自束缚。此乃两千年帝王一人治国而万民听命于天的低级“和谐”社会现状。

相关资料载:“舜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尧去世后继位,他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这里有一个“四岳推举”和“咨询四岳”,此四岳绝对不是现在五岳中的四岳。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纪。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五大名山,分别有: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注意:夏、商、周的黄河是大庸澧水、洛河是仙人溪。

现在的五岳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中华五岳说,始于汉武帝。但仅一座“南岳”,先后就有三位帝王各自定位授封:

第一,汉武帝刘彻封南岳天柱山: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登临安徽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明确封号天柱山为南岳,南岳天柱山支撑华夏南天683年。

第二,周武帝宇文邕封南岳天门山: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即公元575年御驾豋上天门山封禅,南岳天门山支撑华夏南天14年。

第三,隋文帝杨坚封南岳衡山: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南岳衡山支撑华夏南天至今1426年。

中华祖源三易文化之“五帝五方鬻熊后天八卦”形成后,自周王朝始,国家就初有“中心论”,在四方中心立岳的定位上,皆随着各国国都的位置不同而不断易位,到了明代,由于京都和五岳的不相称,认为北岳恒山失去了准确的地理方位,祭祀地点找不到“北”了,于是,为此事自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至清顺治十七年七月(公元1660年)止,经历了六代、六次167年的朝廷立岳大争论。

由此而知,虞舜被“四岳推举”和“咨询四岳”之“四岳”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都无关,当时住在这五座山上的部落民众共同要求推举虞舜,是绝对做不到的,就是科技发达的现代,也无法共同了解一个人,因此,有三条自然禁区绝对无法跨越:一是四岳之中只能一岳知虞舜,其于三岳无法知晓;二是四岳虽共同知其人,却无条件将信息反映给唐尧;三是虞舜未称帝之前,绝不可能与四岳民众交往。而“咨询四岳”,有“三无”置疑:

其一,无条件:不但因交通不便无法亲临其境,更重要是此四岳在当时是否属于唐尧帝国的管辖?

其二,无时间:这种陟步走访四岳,至少须花费一年的时间,这就要放弃一年不理国事;

其三,无认同:就是走上此四岳,那里的民众因不认识你,也无法认同你这个外来人,因此,去也是空劳。

本境相传,唐尧、虞舜都是古庸国的帝王,这里有“唐虞观”即“茅土观”,有“唐虞陵”即“崇山五陵”。清《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慈利县,唐虞本崇山地,放驩兜于崇山即此。”又载:“唐虞本崇山地;在尧舜时期,慈利属崇山。”(《古今图书集成·方與汇编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十九卷岳州府部第一五六册之49页)这就很清楚地记载:唐即唐尧,虞即虞舜,均在崇山,其时慈利属崇山。崇山有“四岳”,就是四天山,即“天古山”之“古岳熊山”,“天崇山”之“天岳充山”,“天门山”之“地岳嵩山”,“天师山”之“人岳星山”。

天门山是一山多名的山,其中称“崧山”、“崧梁山”,《康熙字典》崧:“《诗·大雅》崧高维岳。《传》岳,四岳也。《疏》尧时止有四岳而已,不主中岳。又云:崧,高貌。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不主中岳而言。《通雅》孙愐,徐铉合“崧”“嵩'为一字。”

崇山亦“嵩山”《康熙字典》寅集中·山字部“嵩”:“古文“崇'《玉篇》思融切。同崧。《正讹》嵩古作崇。”这就是日月嵩山之源。

崇山有“四渎”,分别为:南水北流的“熊溪”,北水南流的“社溪”,东水西流的“尧溪”,西水东流的“澧水”。本境有帝尧、驩兜二帝祭四岳、四渎的传说,并在社溪立社坛,因社溪的水穿越崆峒山出口的洞高约40~50米,称“地户”,因此,其坛又叫“地户社坛”。

我们再探唐尧亲选的接班人虞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在崇山北麓八十里大社盆之“雷泽坪”和“历山”。

崇山八十里大社盆有雷泽坪河滨古陶窑和三处历山:

其一,历山今名栗山。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大桥为事处的栗山即历山居委会,此“栗山”是一种语音与文字对接的失误,其地有一处天然长方形的“历山平台”,本境两次修飞机场都被候选为“天生跑道”,一次是清朝后期,二次是张家界市修机场,先选此地,后定今机场。

其二、历山即历山坡。位于永定区枫香岗,古名厉山,今叫“历山坡”,其地有长谷庸,有三代继植的苗族妈妈神树-枫香树,有《山海经》所载的宋山、赤蛇,有古陶窑、四方城、祝母溪等古地名。

其三、历山位于连城。连城即连城村,是八十里大社盆的两大迷宫之一,一处是两岔溪的“高襟子宫”即“天门东宫”;一处是前社溪的“连城迷宫”即“地户子宫”(容成子部落)。地户之水从“崆峒”流出后,在其地绕一个太极后,在两山合门的小峡中流出,这就是入地户的前门,在此门的右方即西山名叫“历山”,在山半坡有一平台,叫“历山台”,台上有一古城遗址-“连城”。此地之山叫“崆峒山”,有一溪从北往南直穿崆峒山,人可随流而往来。此山有一崆峒、一百零八溶洞,故名“崆峒山”,现洞口即“地户”堵一坝,引其水农用。

此地相传为容成子部落,《史记·玉帝本纪》谓:“黄帝让容成著历法。”《列子·汤问》记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崆峒山之上,同斋三月。”汉·晋·南宋《三山志》记载:“太姥山,旧名才山。《力牧录》云:容成子先生尝栖之,中峰下有石井、石鼎、石臼存。”文中的“太姥山”与天门山的“太姥峰”相吻合,容成子即庸成子,出于“大容氏”,是大庸古地名之“前庸”之渊源;旧名“才山”,即崇山的“三才山”,实际是“重光三山”之“崇山天国”的“天皇山”、“崧山地国”(天门山)的“地皇山”和“星山人国”(七星山)的“人皇山”。

陶河滨:虞舜陶河滨,就是雷泽坪的“河滨古陶窑”,该古陶窑遗址位于张家界永定区枫香岗的泗坪(即四方城遗址)的澧水北岸的岸边,其古窑边立有大庸县文物保护碑。

岳麓书社出版的《山海经》清楚地记载,帝尧、帝喾、帝舜、文王皆葬于崇山(亦称岳山、狄山)另有专述。

由此可见,《史记》所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应该是指祖山的宗都,即八十里大社盆域内。崇山的苗祖伏羲世家文化的确不是虚传,有相当扎实的草根史证为依据,准确度相当高,有三大特色:

第一,史证和草根周合的特色。如《史记》所载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三处地方均在本境的一处。

第二,祖族和霸族区别的特色。崇山“土族”乃中国的祖族,又是古庸国的“王族”;而“霸族”为“汉族”是后来兴起的帝王世族。

第三,传说和逻辑对应的特色。民间的“口语传说文化”即“字祖语音文化”与准确的“逻辑实用文化”相一致。

标签: 天门   太极   雷神   太平   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