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易堂易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周易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时间:2023-06-24人气: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中医象数思维》 是张其成教授多年来有关“中医象数思维”论述的论文集,主要从易学与中医象数思维、象数思维的方法、象数思维模型的构建等三个方面进了论述。作者出生医学世家,又为易学名师,故能援易入医,以易训医,本书为近年来中医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中医象数思维》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医象数思维”进行论述:

一是易学与中医象数思维。指出易经是中医思维的源头,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独特思维方式指导下,以象数为模型构筑起来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类分人体脏腑,直接受到《周易》象数思维的影响。《内经》十二经络的定型和三阴三阳的命名同样是在易学象数模式的深层次作用下确立的。中医诊断辨证学说同样受到《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

二是象数思维方法。指出象数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具有重整体和合、轻个体分析的整体性特征,重功能关系、轻形体结构的功能性特征,重感性形象、轻抽象实体的形象性特征,重循环变易、轻创新求异的变易性特征。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三是象数模型的构建。本部分集中论述了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中医采用“思维模型”方法建构生命形态和运动规律,而西医采用“物质模型”的方法,这是中西医认知生命的本质差异。中医“思维模型”就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二体三用”模型。藏象、经络实质上是一种“二体三用”模型,因而不能用实验、实证的方法来衡量、验证;同时又因为生命现象的极端复杂性,所以“二体三用”模型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中医采用“模型”的思维方式,西医采用“原型”的思维方式。就象数模型的具体建构过程而言,五行与五脏的配属经过了一个从哲学到医学的转变过程。就哲学而言,又经过了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演变;就医学而言,又经过了《内经》前医学到《内经》医学的演变,中医五脏模型是中国古典哲学象数思维的产物。

张其成教授象数思维精彩文章选编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周易的象数思维,就是阴阳失调。怎么治病?调和阴阳。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

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周易的象数思维,那叫知识。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太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

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太医(或大医)。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生命观可以说很多周易的象数思维,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

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

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信息等等。究竟气是什么呢?其实气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身体上体察到气、感觉到气。

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医的原创思维叫象思维,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象数思维。中医与西医从本体论上来说,我们讲元气,他们讲原子;从思维方式来说,我们叫象思维,他们是形思维。象可以为两类,一种是有形的物象,一种是无形的意象。

那么有形的可以是“象”,无形的也可以是“象”,请问什么不是“象”,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事物它的外延无限大的时候,它的内涵就无限小。所以这个无形的“象”是要有一个限定的,不是所有无形的都是“象”。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我们来思考一下,哪些无形的东西才是“象”?有形的“象”可以用现代的科学实验去实验、验证。但是那些无形的“象”怎么去实验,什么才是无形的象呢?举一个例子,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经典”《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这是无形的,但这不是“象”,是“理”。风是无形的,是不是“象”?是。因为它是可以感知的。

来看看中医的藏象、脉象、舌象、证象、药象、经络之象……这些当然都是“象”,而且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象”,这是中医的特点。这是第三种“象”。

中医藏象肝、心、脾、肺、肾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如果仅仅是有形的,那就是纯粹的解剖器官,而实际上中医五脏是五大功能系统,所以还有无形的功能。我认为五脏就是五种“气”的系统、“象”的系统。所以“象”必须和“数”连在一起才有意义,就是说“象”是可分的,也必须分开的。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中医讲五脏的结构是:左肝右肺,心上肾下,脾居中央。这显然不可能是解剖部位。而是象数结构模式,就是气的功能结构模型,这是做实验做不出来的,是按照后天八卦模型来的。后天八卦模型源于《周易·说卦传》,是上为离卦、为火,下为坎卦、为水,左为震卦、为木,右为兑卦、为金。是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模型。左边是阳气上升到一半,右边是阴气下降到一半。《黄帝内经》没有受到先天八卦的影响,但是受到了后天八卦的影响。左肝右肺,是指肝气要上升,肺气要下降。而不是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

《中医象数思维》论文集,中医思维的构建

经络,当然也是“象”。经络是气的通道。经络是血管、是神经、是肌肉?如果是,那就是“形”。但也不能说经络和血管、神经、肌肉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经络就是有形和无形结合的“象”。那么究竟怎么把握这个象呢?关键就是感知。对那些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如果可以感觉得到,那就是“象”。

李时珍早就说过,经络就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把握“象”的方法叫“止观”。儒、道、释三家都讲止,止就是艮卦,静止。儒家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说。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则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在静止之后内观、反观才能体察到经络。

气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象”,这个“象”必须要细分,分出两个就是阴阳,分出五个就是五行,分出八个就是八卦,还可以继续分。二、五、八就是“数”。“象”如果没有“数”的规定性就没有应用价值了。

现在有人说要废除五行,保留阴阳。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阴阳是五行的整合,五行是阴阳的细分。废了五行也就是废了阴阳。

标签: 中医   思维   阴阳   模型   无形